艺术新闻
联系方式
精英艺术网-北京今史艺术学研究院
电话:18611192567
网址:www.bxsd.org
地址:北京海淀区光耀东方广场S座
详情
陶艺家--张驷
发布:2014/10/29 点击:3764

那山、那水、那土、那人,陶然天成
访中国陶艺家--张驷
中国新闻播报记者:谷昕 又见张驷老师已是时隔十年。印象中,他是“南馬草堂”的堂主,一个住在山里乡间地道的东北汉子,一个热情、率真的民间艺人,一个亲切得象自家手足的大哥。
十年,没有带给他岁月的沧桑,依然是满面真诚的笑容,燃香,烧水,泡茶,忙得井然有条。很难想象,这样一个看似朴实平凡的人,竟然拥有“中国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”、“中国陶瓷协会常务理事”、“中国埙文化学会研究会员”等诸多国字号的头衔。潜心钻研和辛勤耕耘为他赢得了一次次胜利的光环,那不是虚无的缎带,而是他对陶艺事业热爱和贡献的勋章!
“张窑”曾经显赫辉煌,富甲一方,因历史原因被打碎的只是祖窑和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,作为“张窑”祖传技艺的后人,张驷老师对陶的执着追求和梦想却从未破碎。童年时代受父母影响而学艺做陶,中学毕业后到农村插队5年,之后4年大学专攻电子工程。大学毕业后做过自动化工程、企业管理、新闻、营销策划、经济文化研究等项工作。期间,他不但没有间断对陶艺的孜孜以求,反而将所学和经历善加结合。从而,铸就了他从“善艺”到“善全”,从“陶艺”到“陶然”的陶道境界!
从我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来看,最初的陶瓷制作是没有严格的专业分工的。不管是泥料采集、配制坯料釉彩,还是造型装饰、烧制成器,这都是要独立完成整个过程,甚至包括窑炉的垒砌,燃料采伐和火候的掌握等等。张驷老师从小耳濡目染,跟随着父母采泥、制坯、垒窑、烧火,每天把玩的都是祖上收藏的各代大师的精品之作,整个陶瓷制作环节耳熟能详。后来所学专业“电子工程”为他此后现代化窑炉的设计制造也奠定了相应的技术基础。在室内制造一个小窑炉,达到柴窑的温度和效果,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学术成果啊!地处辽南地区,大连家乡周边的山域长白山山系的千山余脉,富含火成岩、沉积岩和变质岩等矿物质岩土,陶瓷原料矿藏深广。黄海、渤海中的贝类和海草又都是做釉的优质材料,游走于山海之间,采撷这些原材料经过煅烧、粉碎、调和,造型、烧制、挂釉,就像一个神奇的化学实验,一件件精美绝伦,色彩各异的艺术品就诞生啦!张驷老师还道出此举养生的秘密,亲自采料爬山涉水锻炼身体,愉悦心情,和泥制坯消耗脂肪锻炼肌肉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用这里的水和这里的土追本溯源,矿物质有养颜美肤返老还童之功效,整天和这些宝贝打交道,难怪年近六旬的人看上去却像四十出头的小伙子,拥有如此矫健敏捷的身段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土,作为陶制品的重要原料,张驷老师对土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感。他说:“踩在脚下的土可以烧出完美的作品,我们必须要尊重土的万种风情”。古有神农尝遍百草,今有张驷品遍百土,他能用嘴巴尝出土的成分和含量,简直是太神奇啦!从整理装备上山“找土”,到发现好土需要“动土”,从“制土”、“炼土”到“敬土”、“乐土”,柜子上一件件风格各异的作品,诉说着他和土的不解情缘。
釉,作为陶制品的点睛之笔,看似不经意而为之,却蕴含着复杂的化学方程式,物理原理,色彩搭配等诸多的技术含量。怎样在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的情况下变化出梦幻绚丽的色彩?不断地实验、揣摩、配比才能驾轻就熟的掌握和控制釉彩的效果。高山流水、水墨丹青、蜻蜓点水、姹紫嫣红……虽各不相同,却是锦上添花!
作为一代陶艺大师,张驷老师对造型有着更高的要求。既要秉承复兴远古陶文化的义务,又要符合现代审美的要求。陶制品从最早的实用性渐渐过度到更具观赏性,从而成为陶瓷艺术品。不但能用,而且美观,这使它成为“中国”的代名词,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。茶席中不可或缺的炉、壶、杯、盘、茶洗、香炉、茶宠、公道杯、在张驷老师自制的茶台上一应具有,有圆、有方,有大、有小,手感浑然贴服。原本普通的自来水,通过加热的壶和盛着热水的杯将矿物质有效分解,喝到嘴里自然别样的滑润和香甜。工作室里,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作品。有远古图腾的再现;有建筑卯榫的拼插;有爱鸟护林的呼吁;有梅兰竹菊的写意……
就当今陶瓷艺术界而言,艺高而学厚者众多,技艺超群者亦可观,谓之“善艺”。有善绘画者、有善雕塑者、有善装饰者、有善成器者、有善书刻者、有善烧成者……他们以自己辛勤和智慧涵养着陶瓷艺术百花园,像张驷老师那样从“善艺”跨越到“善全”者却是凤毛麟角。“善全”不是不究竟学问,而是将陶艺制作的全过程全面掌握,将整个创作环节浑然天成的完整体现。里面所蕴含的技术和文化绝不是“全民皆陶”玩票的姿态,作秀的效果。尊重陶瓷艺术独有的魅力和文化,才能达到保护,发展和令世人瞩目的高度所在。这段话是张驷老师的肺腑之言,也是他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。
埙,一个发现于八千年前的陶土烧制而成的最古老的乐器。当然,是陶制品就一定和张驷老师有关系了。年轻时对音乐的爱好,对民间音乐的研究,对音律的推敲,张驷老师采风,采土两不误,许多年久失传的古曲词牌和原生态的民谣小调他都能随口而出。不知何时起,张驷老师迷恋上了这门艺术--“陶埙”。经过他的潜心研究和不断改良,他的陶埙造型美观,音域宽广,音腔的设计和空气震动达到了完美结合!谈话间,一首《苏武牧羊》,从忽远忽近,忽强忽弱的大漠风声起,把一个不畏强权和严寒、,坚守民族气节,怀揣爱国信念的民族英雄苏武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一曲罢了,听者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……张老师话锋一转,信手拿起另一个埙,一边讲诉他当年上山下乡的经历,一边吹起了他原创的“信天游走西口”。乐曲如诉如泣,沟沟坎坎的山里人民劳作耕耘的生活跃然眼前,婉转悠扬的小调表达出人们对天、地、理,情及天地人合的美好憧憬。
不管如此之高的学术地位背后隐藏了多少商机和诱惑,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无限热爱让张驷老师从未偏离艺术的轨道。虽然他有着令人羡慕的威望;虽然他的作品被博物馆和名家收藏;虽然每年都会定制他的陶艺做为国家的礼物对外交流;但是,市面却很少见得。那是因为批量生产和商业化与艺术本身相差太远,出品的只能是工艺品而非艺术品。没有豪华的工作室和庞大的商业运作团队,恬淡的田园生活,清净闲适的心境,才是他创作的源泉。“德艺双馨”是业内对他的评价。“器以载道”、“大道至简”是他对人生的信条。“陶养、陶然、陶醉”,和陶的不解之缘让他乐得其中。
那山,那水,那土,那人,那些陶然天成的故事……